2015年3月11日星期三

走在古典吉他演奏的路上


1)不务正业的过时音乐家

什么是古典吉他?被很多人问过。在欧洲也被人问过,包括德国人!当时有点震惊,德国耶!欧洲的音乐重镇!被问时身处法兰克福,而不远的科布伦茨,正有一家国际古典吉他专校!

回国后首场独奏会过后,有位读者向报馆拿到我的联络,想要拜师。电话那头是个对音乐很有热诚的人,述说着他如何喜爱古典吉他,自己买书学习,还很扼腕错过了我的音乐会。当我们聊到最喜欢听的古典吉他音乐时,他说:“Beyond!”我顿时愣了半响,Beyond??慢着,是可以用古典吉他弹Beyond的歌,那没错,可是那不是古典音乐啊!这答案我看连贝多芬都忍不住要从坟里跳出来怒目圆睁!

想起很多年前有位导演朋友告诉我,来应征的大学毕业生说她最喜欢大导演张艺谋,尤其是他那部《菊花》!我想,她也许太爱吃豆腐花,紧张之际把‘豆’说成了‘花’,可香港乐团Beyond跟古典音乐在风格上是风马牛啊!用一把尼龙弦吉他弹Beyond, 不代表是在弹‘古典吉他’啊!

也难怪,吉他似乎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和流行音乐紧紧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别想分离。因为是理想的伴奏乐器,20世纪流行乐坛从早期的乡村蓝调,到猫王的摇滚和后来众多的摇滚乐团,以至当今流行创作歌手的天王天后级,不管东方西方,都少不了吉他的影子。人们通过流行音乐和媒体所熟悉的这把乐器,一般都属清新悦耳的钢弦吉他或强劲嘶吼的电吉他,对于尼龙弦的古典吉他却完全没有概念,大概认为就是六条弦的吉他嘛,和钢弦吉他一样弹弹流行、弹弹伴奏。于是擅长独奏的‘古典’吉他反成了‘非主流’,在大众眼中也正如它所演奏的古典音乐一样,‘过时’了。所以,我是不务正业的过时音乐家!


2)什么是古典吉他

吉他是一种弹拨乐器,音乐表现能力非常多元。六条弦,把玩手中,可以玩出古典、指弹、蓝调、摇滚、爵士、融合音乐、民族音乐、佛朗明哥、流行音乐各类型。专业来说,要弹好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乐器本身就分了好几种,包括尼龙弦的古典吉他和佛朗明哥吉他,钢弦的民谣吉他、电吉他、爵士吉他等。

尼龙弦古典吉他音色柔和优美,丰富多变,构造简单却有能力演奏丰富的和声和多声部,以弹奏西方艺术音乐为主。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至现代派音乐,古典吉他都能丰富地表达,音乐表现能力很强。它极其丰富的音色,令人产生许多联想,在一首乐曲里可以神似大提琴的低吟,小提琴的拨奏;时而媲美铜乐的阳刚高亢,时而是低音提琴的深沉叹息;有时响起平和的钟声,或天籁般的竖琴,摇身一变又可扮演打击乐的角色。这独特的个性为它赢得“小型交响乐团”美称。

德国作曲家亨策说:“古典吉他拥有一个现代交响乐团所具有的各种音色,但你必须在很宁静、完全没有噪音干扰的环境下才能体验这点。”

是的,音量偏小的古典吉他,必须在很静的环境下聆赏,才能体验它的美,才能陶醉在各种音色交织的奇妙世界里。

而演奏古典吉他对触弦、拨弦的技巧非常讲究,因为这是驾驭它的美声、音色和音量的秘诀,掌握了才能将不同时期的音乐完美地诠释或感性地表达。弹一首古典吉他曲不一定就是在演奏古典吉他。我很欣赏的流行乐坛巨星史汀,曾弹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前奏曲》,但发音粗糙,乐句生硬,毫无美感,谈不上任何艺术处理,可是竟被认为是‘大师’演奏,包括古典音乐电台DJ!如此误解,一众古典吉他大师和演奏家们只能摇头叹息矣!


3)不要麦克风,可以吗

在本地演奏古典吉他用不用麦克风一直是个纠结的问题。

在欧洲(或欧美),除非弹协奏曲,否则不太需要考虑麦克风。因为许多独奏音乐厅,还有一众教堂,都适合古典吉他演奏。六条弦呈现最原始的美音,音乐表现上各种细微变化历历在耳,一声轻吟都可以令人上天堂!这对音量很小的古典吉他尤其重要。很多吉他演奏家为了逼真的音效也选择在教堂录音,而非‘强吸音’的录音室。

从英国的教堂、演奏厅回到大马,第一个问题是,在哪里演出?不打算用麦克风,场地即成了头痛的问题。为什么不用?因为通过麦克风的声音失去了原始美感,音色变得不自然,多不自然还取决于麦克风的素质,非乐器专用的麦克风播出来的古典吉他错成了钢弦吉他,对我们来说惨不忍听,还有什么美声可言呢?

我的坚持令小场地成了首选。但一箩筐问题,诸如场地有玻璃、布帘、地毯、天花板太低、冷气机太吵等,不但无法帮助弱小的吉他,还进一步削弱它的声量和清晰度。受限的声量再被人体吸了,没有隔音的空间再加上各种外来干扰,哪里还听得见什么细节美感?音乐只剩外壳儿而已。曾经在演奏一些比较平静缓慢的乐章时暂关闭冷气,音效是来的比较理想,但这热带啊,几十个人挤在一起的小空间,没有冷气可真的会死人的,五分钟,大概只要五分钟后,大家就如置身蒸笼里,大汗淋漓,只想逃!

前国油交响乐团经理的建议让我不得不认真考虑起来:“投资一个专业麦克风,随身带,到什么场地演奏都没问题,总好过你准备好了,结果现场观众却听不见,多可惜啊!”看来,两年的坚持就快被‘麦克风’吹倒了!


4)我不愿再来一次ABC

合奏伙伴S问我:“去槟城弹Canticum,能行吗?”(注一)

那是在去年11月,我做了大马首次演奏单一作曲家作品的古典吉他演奏会。美籍古典吉他家F说:你非常勇敢!弹奏清一色布劳威尔(注二)的作品。这里的学生连弹奏他的练习曲都不太能接受!

记得回马第一年,南下北上举办了几场慈善巡演独奏会,整个曲目以我最爱的20世纪音乐为主,我也深知观众未必能消化,为了平衡一下,特地穿插一两首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名曲。几场办下来,果然不出所料,除了穿插的那些曲子或快节奏的,名曲如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向德布西致敬》(注三)也很难令人受落。

我很明白观众要的是什么,如将曲目换一换,都弹些较大众化的曲目,效果会更好。但我手中这把最年轻的古典乐器,已拥有很多美丽的作品,为什么还弹大家常常听见的ABC?许多年了,再原地踏步的话,本地古典吉他界恐怕更加了无生气了。所以我坚持即使观众未必接受,还是要弹最爱的20世纪音乐,尽管会碰壁!史特拉汶斯基当年公演《春之祭》不也引起音乐史上最大的噪音吗?今天谁敢质疑这首作品的地位?何况,我选的20世纪曲目并非实验性或很前卫的新音乐,而是已经公认的优秀作品,只不过对本地听众来说比较陌生而已。我想,这个坚持,除了分享之外,还希望开拓观众的视野,同时也激励古典吉他新生代,勇敢去开拓新曲目。

所以第一年选弹了20世纪的作品,第二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个单一的当代作曲家作品演奏会,曲目还包括Canticum这样风格前卫的作品。结果是否吓跑了观众,我不清楚。我只是很清楚地知道,我要挑战观众的耳朵,后果自负。因为,我就是不愿意再来一次A—B—C!

注一:古巴作曲家布劳威尔第一首风格前卫的吉他独奏作品。写于1968年。
注二:Leo Brouwer,古巴作曲家、指挥家兼演奏家,1939年生,当代最重要的古典吉他作曲家之一,也是公认为最具创意的吉他作曲家。
注三: Homenaje,“Le Tombeau de Claude Debussy”。古典吉他史上第一首现代作品,写于1920年。


5)音乐心连心

第3届国际古典音乐节,难得萧邦钢琴协会让古典吉他有了亮相的机会。主办当局要求演奏经典曲目。我想,《阿罕布拉宫的回忆》应该很合适。这首曲子脍炙人口,也是当初诱使我掉入古典吉他美丽陷阱里的饵。尽管目前演奏重心已放在20世纪的音乐,这首作品还是常常弹,似乎也百弹不厌。

音乐会全场谢幕后,大家忙着拍照。一名高贵漂亮的女士向我走来,紧握着我的手说:“我很喜欢你弹的音乐,它令我流泪!”我隐隐看见她美丽的大眼睛里依然泛着泪光。
“昨晚听了一次,很喜欢,今天本来在关丹办事,特地赶回来只为了再听一次!”说完紧紧地给我一个拥抱,我也紧紧地把心和她靠在一起。

想起有一年秋天,在德国南部,音乐曾经超越了语言的隔阂,令不同文化的陌生人,也像此刻这样心灵交融。音乐的力量,如此令人动容。

如果说世间有什么是可以令陌生人放下各自的差异,甚至仇恨,达到心灵交融的境界,那很可能就是音乐。好音乐可以触探人们的内心,拉近彼此,甚至跨越语言的隔阂,引领人们共同进入 另一层维度空间。多少伟大的音乐,可以适时抚慰承受巨大创痛和苦难的心灵,鼓舞振作迷航的灵魂,解除内心的枷锁,释放压力,宽恕仇怨,溶化固执,愈合撕裂,软化对抗……还有什么是比音乐更有力量的吗?

我深信,如果世人多花些时间在有素质的音乐上,这世界真的会更美丽。著名指挥家兼钢琴家巴伦博依姆的《东西联奏管弦乐团》,不可思议的将以、巴和阿拉伯地区的音乐家聚合在一起,用音乐消除民族隔阂。他说:“在贝多芬交响曲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如果世界的领袖都是音乐家,那和平会不会比较近?


6)共鸣

有人私下给我简讯,说对某些当代音乐作品无法产生共鸣,内心没被感动。相同的音乐,也曾经有人告诉我,连续听了两次后终于被感动了。对于前者,我只能对他解释,有些音乐并非写旋律,而是以织体为作曲方向,如果以旋律性的角度去欣赏,那将永远无法得窥门径,因为本来就非以‘旋律’为主啊。相反的,如果一首吉他曲子旋律优美,结构简单易懂,我们却以复杂的深度去要求,那也就很不幸的错过了音乐的简单美。

有没有共鸣是很个人的,人们对旋律优美,节奏性强的音乐很有共鸣,那是自然的,因为比较直接嘛,就是好听,不需要什么深入了解就可以马上产生共鸣。有些音乐需要比较深入的理解才能产生共鸣,那也是自然的。就如不了解毕卡索的立体主义和他的艺术中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力量,那欣赏他的作品时就很难懂,因为那些名作根本就不‘美’啊!

音乐就像语言,学会一种语言的基础,就能明白别人说什么,可以沟通,进一步掌握这种语言,对文化就可进一步了解,不仅可以沟通,还能欣赏文学作品。就如讲了几十年英文,如果无法掌握英文俚语,恐怕看一场英国舞台剧的时候,根本搞不清台上在讲什么、台下在笑什么,因为不明白,也就无法共鸣!

古典音乐走入20世纪,调性的瓦解,不谐音的加强应用,更广泛的和声范围和变化,颠覆了传统的和谐、美感。没接触过古典音乐的人们对这些音乐表现手法难以消化,无法马上产生共鸣是自然的。但由于没有传统的包袱,多听之下很可能更易于接受。听惯‘传统’古典音乐的人士,未必愿意对现代音乐有好感。所以开放的胸怀和适度的了解,才是走入音乐殿堂的钥匙。

期待与你共鸣。

星洲副刊六日情 2/3-7/3 2015 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