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向大师致敬



南下去古城贝桑松之前,我们特地在贝尔佛下站,这是座没有什么特色的法国小城,只以制造子弹火车闻名,旅游书上完全没有关于这儿的住行资料。但我们还是下站了,因为这儿可以搭乘去廊香(Ronchamp)的火车。为了去廊香,即使必须滞留在这乏味的小城也是在所不惜的。

学建筑的人大概已知道了我们的目的,是的,此行乃专程到廊香朝圣现代建筑大师柯比意(Le Corbusier)的旷世杰作--廊香教堂(Chapel Notre Dame du Haut Ronchamp),那小教堂正是伫立在廊香村后茂密的山林中。

廊香实在是个很小的村子,好像我们这儿只有一条大街的甘榜。谁也没想到一位建筑大师竟在这藉藉无名的小村留下了他得意的旷世杰作,但如果稍微了解柯比意的生平,那是不难理解的。先进的法国国铁小火车将我们载抵廊香,车窗外不远处的金黄色密林中依稀露出教堂如修女帽的屋顶一角。深秋里,下站的是我们两人。假日沉寂的村子里只有传统的烘焙店开门做生意,售卖法国面包和令人食指大动的甜点,我们选择未曾尝过的甜点当早餐,然后一边享用美味的甜点,一边沿着蜿蜒在村屋秋林中的山路,以朝圣者般的虔诚,走向山坡上的教堂。这样的一刻,对我来说,才是在法国的浪漫吧!城市里那堆积如山散发霉味的落叶,还有无时无刻不得不小心翼翼闪躲着的无所不在的狗粪,实在令人无法浪漫起来!

行过欧洲,数不清曾到过多少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教堂,但从来没想过教堂也可以建成眼前这个样子。那奇特的外观,如果没有资料说明它有如祈禱的雙手、修女帽或海中航行的船首,原谅我实在无法将它和教堂联想在一起。洁白的墙壁除了爱琴海小岛上的白色教堂,似乎和欧洲传统教堂扯不上边。也许我们都被深深地烙印了教堂应该都是某个样子,而柯比意充满诗意的建筑语言,不仅是对传统的颠覆,同时他更创意地运用空间和光影,为教堂建筑创造了不可言喻的超凡境界!

小教堂难以和其它有名的大教堂在体积上一较长短,教堂内也看不见任何金碧辉煌的祭坛、雕刻精细的唱诗班席位、逼真的大理石雕像、巨大神秘的玫瑰窗或高耸成林的巨柱,有的只是数排深色长木椅,和点点摇曳的烛光。但很奇妙的,置身在这简洁的空间里,人们会不自觉地沉浸在一股祥和、静穆和宽广的氛围里,丝毫不感受任何空间的压迫和局促。

这奇妙的氛围首先源自教堂内交织着的神秘光线网,这些自然天光透过一堵厚达两公尺的弧形白墙上许多大小不一的彩色玻璃窗,形成了蓝、红、黄、绿等彩色光线,再沿着墙上特别设计的由外而内逐渐放大,功用犹如灯罩的“通道”导引和扩散,交叠投射在教堂内,制造了黑暗分明的层次感,整个空间顿时充满了神奇的自然光影效果。来自宇宙的光令教堂有了生命,与心灵之光起了共鸣。再细看教堂内部,大师将內墙与屋顶接壤的地方分离,形成了一环光区,令厚重的屋顶仿佛漂浮在空中一般,这很奇妙的解除了空间所带来的压迫和局促。除了这明显的两个特点,整座建筑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可以让人解读的空间,分析起来可以写篇论文,但最重要的却是无论你懂不懂建筑,凡走入这座小教堂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感受精神的升华,宁静、平和、喜悦随时盈满内心,正如同大师在教堂门口的留言:I have intended to create a place of silence, of peace, of inward joy………

于是,我懂了,至高无上的心灵胜境,原来并非得藉由具体的巨大和辉煌来表现不可,柯比意让我们见识了另一种可能性,他奇妙的创意超越了形体,为人们创造了心灵上的静穆,即使平凡如你我,亦能深切感受,这也许正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吧!没有深奥晦涩的象征语言、繁复华美的修饰,完全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感觉,而这样的简洁又是多少创意和深厚功力,还有几许的人文关怀所酝酿的成果。无怪乎这座建于1950年代,最不像教堂的教堂,会成为建筑史上的旷世杰作,同时也是建筑师们心中的麦加!


我们坐在教堂内的木椅上,感受那奇妙的空间所带来的静穆,再踱到外头的青草地绕着小教堂转了又转,看了又看,最后走上教堂东北方向一座非几何比例的迷你玛雅金字塔上,从一个稍远的距离和角度,看看这座独特的教堂,蓝天下、绿草茵上,那圣洁的白色教堂似乎本来就应该在这天地之间。

凡教堂皆有钟楼,廊香教堂也不例外,当然,大师的钟楼又再一次有异传统,那座位于教堂西部树林中的钟楼,严格说来不是楼,而是一座由四根不高的朱红巨柱竖起的架子,撑起了三口古钟,那颜色带点中国式的古色古香。我对这“开放式”的钟楼爱不释手,想象钟声回荡在林子里,回荡在小山上,回荡在宇宙中,竟然久久不忍离去。


2005年11月

(此文曾刊于星洲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