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理塘的颜色


2009年11月,心情低落的我漂流到世界高城理塘,这天恰好是生日,难得理塘为我的生日填上了看似强烈但却和谐的色彩,让那颗失落的心不再显得如此苍白!那么湛蓝的天空,天空下醒目的黄色墙面配合红色屋檐和窗棂,门槛上静静坐着一位着绛红色僧袍的喇嘛,这一刻,时光即使不是静止的,也是徐徐缓缓的,沉淀了所有应该沉淀的!

2010年4月13日星期二

阿汉布拉宫的回忆


来到格拉纳达,我非去阿汉布拉宫一趟不可!

前日在Antequera小镇到BBVA银行打算预购入门票,但果真如书上所指,门票早已被订购一空。我心里就紧张兮兮地,担心真的到了格拉纳达之后买不到入门票而错失入宫的机会。我也许可以到了马德里不看Prado博物馆,到了托雷多不看大教堂,但我就是到了格拉纳达非看阿汉布拉宫不可,就像到了巴塞罗纳非看高第不可一样。这可不是因为阿汉布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缘故,而是因为我多年来弹奏的一首古典吉它乐曲—阿汉布拉宫的回忆,让我在少年时代就不禁情牵于这座内华达雪山下的神秘宫殿。我真的很想亲身看看这座摩尔人在欧洲遗留下来的最辉煌的建筑,在缅怀摩尔皇朝兴衰之际,感受当年作曲家现代吉它之父泰雷加,如何徘徊于这座皇宫最终谱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曲。我,更突发奇想,梦想着带着一把吉它在宫殿里弹奏一次阿汉布拉宫的回忆,虽然,,这终究只不过是个梦想,没有人会让我将吉它带入宫里的!不过我还是忍不住这样幻想着!

阿汉布拉宫太热门了,简直是一票难求,特别是在旺季的时候。有人甚至在几个月前就预先上网或在指定的机构预订入门票,每个人都不想到了格拉纳达却无法参观皇宫或浪费时间大排长龙买票。售票处每天会保留2千张票售于临时购票的游客,先到先得。由于人太多,人龙一大清早就在售票处门外排开了。听说我们要到皇宫去的西班牙人都说:“要早一点去排队喔!”于是,我们果真的于清晨五点多就头顶晨星,摸黑步行上山,抵达入口处时左右连个鬼影都不见, 我心里暗自好笑,不知我们是否史上最早抵达排队的游客!还好皇宫守护森严,还可见到通宵执勤的守卫,黑暗中的等待总算还不寂寞。从来没有在旅行中做过如此疯狂并难以理解的事,突然觉得自己也"kia su" 起来了!如此在广场上的木椅呆坐到6时45分,才看见一辆德士驶上山来,来者是两名日本女子,大家一见空寂的广场就只有我们四人,都不禁相视大笑,大概都为自己的早到而觉得不可思议。但确定的一点是,我们这最早抵达的四人将肯定买到入门票!



阿汉布拉宫的范围很大,其中贵为焦点的非纳萨雷宫莫属,好像大家来这儿只是为了看她。为了应付每日如潮水涌至的游客,管理当局强制人们在买票后的半小时内必须进入纳萨雷宫参观,以免络绎不绝的游客,将皇宫挤得水泄不通。不过只要一踏入宫里,阁下就可慢慢欣赏,想呆在里头一整日也无人理你。一般上除了纳萨雷宫殿,人们还有兴趣看看其他著名的建筑如城堡、旧宫遗址和天堂中的花园,所以会赖死不走的人不多。

纳萨雷宫是摩尔人回教宫殿艺术的代表,无论是木质天顶、圆拱、墙面、瓷砖与石雕,都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以几何纹图案结合阿拉伯文字艺术,达到宗教的各种象征目的,这绝非金碧辉煌的俗气,而是利用简单的建材创造出精致优雅,线条匀称的高超艺术。大概当年王朝辖下各地所有手艺高绝的名匠都齐聚此地,共同创造这座摩尔人史上最辉煌的建筑了。

在眩目于这些精绝的艺术之际,最吸引我的却是宫中无所不在的水。宫内庭院处处,院中都建有大水池或喷水池,门廊或大堂内也不时出现几乎嵌在地面上的小座圆形或贝壳形喷水池。庭院中平静如镜的水池不仅有清凉的作用,还如一面明镜般将光线反射到周围的厅堂内。水中的宫殿倒影,自然形成了视觉上完美的巨型几何图形。那些风格一致,小巧简单如圆盘一样的喷水池总在适当的地方出现。这些喷水池的风格有别于一般欧洲常见壮观的喷水池。圆形水池中心一管喷口,严格来说水并非喷射而出,而是自喷口往上汩汩而流,在池中泛起阵阵涟漪。这汩汩涌流的水,不激起喧哗的水势,却潺潺流动如歌,在人去楼空的宫殿里,仿佛在咏叹已如烟云般飘逝的辉煌岁月。我陡然间明白了泰雷加在谱写阿汉布拉宫的回忆时,全曲运用颤音技巧的目的。当年,这流动的水也许就牵动了他,写下这首不朽名曲,那全曲颤音所构成的旋律,奔流如眼前的水流,幽怨轻吟一代皇朝的兴衰。那圆盘中汩汩涌动的水流,仿佛就是乐曲节奏的注脚。



水,俨然是宫中的灵魂,她有实际的作用,也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还创造了冥想的氛围。难以想象没有了水的阿汉布拉宫会是如何一副景象。毕竟,她的辉煌,正在于完美地结合了装饰艺术、空间、水和光线。

阿汉布拉宫是摩尔人心目中的人间天堂。联同哥多巴三层拱形巨柱如林的大清真寺,摩尔人将最辉煌的建筑艺术成就留在了依伯利亚半岛上,尽管人去楼空,尽管这两座建筑的整体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因后来天主教王朝强行增建而被破坏,但实在也无法掩盖她们眩目的光芒。比邻的天堂中的花园(Generalife),在九月的天气中依然繁花似锦,很难想象春天来临时,这里的花儿会是如何争奇斗艳的喧闹。我们在舒服凉爽的花园内,坐在长椅上不知不觉困了,想起宫中那汩汩涌流的水,耳际很自然地萦绕着回肠荡气的阿汉布拉宫回忆的曲调。阖上眼,就让我们在这人间天堂中甜美入梦吧!

2004年9月

(此文曾刊于星洲日报)

2010年4月1日星期四

靠近天堂的梅德奥拉


在希腊北部,辽阔的德萨里平原西端,宾图斯山脉开始绵延的地方,有24座自然形成的垂直巨岩,骤然从地底升起,力指苍穹。在那陡峭嶙峋的灰黑色巨岩之颠,赫然盘踞了一座座有数世纪之龄的中古修道院。这么一个奇异的地方,令我毫不犹豫来到了希腊中北部,一个叫梅德奥拉(Meteora)的地方。

梅德奥拉就在Trikala东北22公里的小镇Kalambaka北缘。小镇栖息在巍巍的岩石脚下,嶙峋的巨岩好像被放大了数倍似的兀立眼前。离小镇2公里的美丽小村Kastraki,位于岩群西端,是探寻梅德奥拉的最佳起点。

秋天的希腊,游人渐稀,小村子更是看不见多少外人。我们住的民营旅店,一推开窗,灰黑巨岩巍然立在眼前。夜晚,一轮明月悄然自岩顶升起,月晖洒落全村,四周寂静得有离世的感觉。

梅德奥拉巨岩于数百万年前因海浪的运动而形成,再经时间侵蚀成现有的各种形状。垂直的峭壁几乎无法长出什么,只有岩缝或如平台般的石颠还可见顽强的绿意挣扎着冒出来。在这几疑无路,连猿猴也难以攀爬的险峰绝顶上,竟然于600年前,获拜占庭修士的青睐,建起了一座座修道院,成了重要的修道场所,并形成了一个叫梅德奥拉德的修道区。任谁来到这里,看见一座座伫立岩顶的修道院,都不禁疑问当年是如何将建材运上这些最高达623公尺的顶峰,这着实令人颇费思量。

梅德奥拉修道区的历史可以早溯到11世纪,其实在更早的9世纪,这里已开始有隐士隐居在岩石的洞穴或裂缝中。随着修道士的增加,才逐渐具有一个修道区的雏形。但真正的壮大还是当第一座修道院Great Meteoran兴建之后才开始,那是14世纪以后的事了。

这座由阿塔纳修斯修士兴建的大修道院,于1356至1372年间建成。1388年,当这位修士门下一名塞尔维亚族王孙,退休到这儿修行时,结果为修道院带来了许多特权,无形中令它俨然成了整个地区的隐士和修士的至高权威。而修道风气也于15、16世纪时兴盛起来,鼎盛时期竟有多达24座修道院!

经过数世纪的洗礼,修道区自18世纪开始趋向式微,现今只剩下6座修道院——Great Meteoran、Agia Trias、Varlaam、Agios Nikolaos、Agios Stefanos和Roussanou还驻有修士和修女。尽管如此,一座座险立绝顶的修道院却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而陡峭的岩石如今也已成了攀岩者的天堂。

步行是发现梅德奥拉的最佳方法,我们先搭乘巴士抵达最高点Great Meteoran,再沿下山路——探访沿途的修道院。Great Meteoran是梅德奥拉最大、最高也是最重要的修道院。中古时候,要到达岩石之颠,修士们用连接的梯子或裹在网里从顶峰吊下地面。今日,修道院已建有115梯级的走道,通往顶峰。人工凿出的通道穿入石壁,再迤逦而上至巨石之颠。但那些着黑袍黑帽的东正教大胡子修士,还是没走这些人间凡道,他们坐在仅容身两人,功能如缆车的箱里,从修道院滑落凡间。


站在修道院临崖的木造露台上,只见正面两大巨岩之间,Kastraki村的红瓦白墙就静静地躺在山脚下。不远处的Varlaam修道院在另一座巨岩绝顶上,背着朝阳,迷迷蒙蒙地宛若仙境。举目四望,也难怪修士们会钟情于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背有绵延山脉,前有辽阔平原、苍翠树林及美丽的小村,修道院下临深渊,地势险峻,恰如人间和天堂的桥梁。


尽管沿途参观了各修道院,我始终还是钟情于从远距离观看这些岩顶上的建筑。那种画面令人动容于宗教的无畏精神,还有一种与世无争的高拔。其实修道院内的教堂都保存了不少拜占庭时期的壁画,但内容多描绘宗教纷争的血腥场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于是,当我往偏远的Agios Stefanos方向走去时,我却不往院里去,而是沿着这条蜿蜒在高高山坡上的路,尽情饱览雄伟的岩群。我跑到一块悬在险崖边缘的巨石上,看深渊另一边以万年形成的岩群,领略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这时,四周一片宁静,天地间只闻猛烈的风声呼啸,我不禁仰卧在那临渊的巨石上,闭上眼,任风吹掠,细细体味一种千古的静谧。


多年后,想起希腊,除了怀念那爱琴海上梦幻般的蓝白世界,最忘不了的还是这风中的千古的静谧!

1999年9月

(此文曾刊于星洲日报)